当前位置:秀美谷 >

情感 >生活常识 >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庄子虽然生活贫困,无心做官,但是有一个很支持他的妻子,以下分享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1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渐渐生出不满,最后愤愤不平了。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庄子略略抬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

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以致总让人捉摸不透。”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第2张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庄子·至乐》)

鼓盆而歌原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2

相对于倡导道德主义人文伦理的儒家,道家更具有哲学的高度,在探索人的心灵方面更为深刻也走得更远。

生与死对人生至关重要,这是对每一个中国哲学学派来说,都需要去思考并给出答案的问题。

儒家重视现实即此岸生活,因为儒家并不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个彼岸的世界。虽然儒家重视祭祀,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确定鬼神的存在,祭祀只是儒家强化尊天敬祖情感的仪式。

儒家强调,生命的所有意义在于活出一段金光闪闪的人生,人活着意味着义务与责任,为国家社会为他人为自我的价值理想而奋斗。即使面临死亡,也要选择有价值地死去,这叫做死得其所。

用司马迁的话说,要死的重于泰山,而不是轻飘飘的鸿毛;用林则徐的话说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死亡给自己的生命抹上闪亮的底色。

佛家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虚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正因为如此,人执著于此岸莫如去彼岸享受轮回之后快乐的来世生活。因此,他们并不看重生死,因为死不要紧,不过是在来世换了一个时间和形式而已。

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中,对人的生死观研究用力最深最多也是最深刻的,还是道家。

老子的哲学落脚点基本上是以政治为主,他渴望教会统治者清静无为不折腾,如此“上无为,则民自化”,民自化则民性复归淳朴守一,如此则世界自清凉无事。

而庄子则将老子的政治哲学全面深化为人生哲学。庄子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一个兵荒马乱人情凉薄生命朝不保夕的世界,保持人的主体独立、心灵不被异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逍遥无待的问题。庄子将老子的哲学推进到了心灵哲学的层面。

既然庄子致力于拯救人的灵魂,那么他必将面对于人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生是什么?死是什么?如何处理好死与生的关系,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我们将如何面对死亡。

关于生命,庄子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身非汝有”,你的生命并非是属于你的,它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

虽然生命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但又存在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道。也就是说,道赋予了我们以生命,因此道的意义就是生命意义。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告诉我们,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规律,所以顺应自然之道安时顺世,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选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先是哭得很悲伤,后来又坐着鼓盆而歌。庄子是无情郎吗?显然不是。

面对朋友惠施的批评,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庄子说“万物一也”,显然是说从齐物的观点来看,生与死其实没有区别。何止是生死,就是人们执着于心的富贵利禄是非荣辱同样也没有区别。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庄子认为齐物是人们面对生活寻求解脱的灵丹妙药。

齐万物,让人宠辱皆忘;

齐是非,让人放弃争短论长;

齐生死,让人生不喜死不惧;

齐物我,让人不再汲汲于功名富贵;

齐人我,让人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的选择;

齐吾我让人忘记小我走向逍遥的大我。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第3张
  

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齐生死,因为只有看透了生死才能洞彻生命的本质,唯有洞彻生命的本质才能内心澄澈,才能走向无所待的逍遥之境。

大智慧的庄子,用一句话就点明了齐物与生死的关系——“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万物一府”是万物一体不分彼此,这自然包含了生与死的关系。“死生同状”是说生死没有任何区别。

通过庄子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庄子的生死观。

首先,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气散气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第二,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绝对的时间来看,彭祖的八百岁与朝生暮死的菌类,长寿与短寿也没有任何区别。

第三,生与死不过是大道循环而已。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是连续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显性状态,死乃生命的隐性状态。因此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提出了“死生如昼夜”和“死生无变于己”的论断。生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因此面对生死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悦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开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

对于人生,庄子绝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看到的是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人类为了仁义道德与富贵利禄而蝇营狗苟,从而丧失了生命的本真。“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人为了利益名誉,为了仁义道德,不惜生命去追求虚幻的东西,这是对生命本身的极大误解与浪费,人们戴上了黄金的枷锁,在仁义道德的刀尖上艰难行走。

被物束缚灵魂不得解脱,这是一种痛苦的状态。而真正的哲人会放弃一切世俗的追求,无待于外无己于内,方能达到精神的逍遥。

人永远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但精神却可以游于九天之外。人如果能够抛弃一切世俗的想法就能实现“无己于内”,抛弃包括对生的留恋与死亡的畏惧,就能实现无待从而获得人生的解脱。

庄子曾经与骷髅对话,骷髅说死亡是比南面称王更快乐的事情,庄子曾经评价朋友子桑户的死亡,他说死亡是人生的彻底的解脱。

庄子有抑郁症是有自杀倾向者吗?显然不是。

纵然贫困潦倒,庄子依然于漆园自得其乐,依然在濠河的春天里怡然自得。他不厌世,相反,他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正因为他深爱着这个世界,他才决心做一个拯救人精神沦落的布道者。

人唯有突破生死才能真正实现“无己”,而“无己”是逍遥的根本条件。因此庄子并不倡导自杀,他本人也绝不会自杀。

他只是告诉我们:对待生死要像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一样自然。“死生命也”,而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既不悦生恶死,也不悦死恶生,放下生死执着,方能达到逍遥之境。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3

传说,庄子一生娶过三个妻子。第一妻,得疾夭亡;第二妻,有过被出;今天说说他的第三个妻子田氏。庄子在齐国游历时,田宗看中了他的人品,便把女儿嫁给了他。他的这个妻子田氏,肌肤若冰雪,绰约似神仙。庄子虽然不是好色之徒,见到这位美女也是十分喜欢的。

有一天,他的妻子死了,庄子把瓦盆翻过来当做乐器,敲击起来、并唱着歌,他唱到:

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终兮,有合有离。人生之无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见兮,不死何为!伊生兮拣择去取,伊死兮还返空虚。伊吊我兮,赠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词。斧声起兮我复活,歌声发兮伊可知!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来源于《警世通言》)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第4张
  

唱完歌,庄子大笑一声,把瓦盆打碎、遨游四方,终身不娶。

庄子如此乐观的对待生死,这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及的。在庄子的哲理思想中,他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就像一年四季运行一样,生是从无到有,死是回归自然。人的出生没有什么值得喜悦的,死也没有必要太过于悲伤,这都是自然规律。

庄子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宇宙间只不过是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但聚与散,只是现象,气的本体则没有所谓的聚散,无聚散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从现象看来,有生灭之相,但灭而不灭。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既然生就要乐生,快乐的生活,没有遗憾的生活,庄子的思想境界我们达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正确对待生活,遇到琐碎的事情时,坦然去面对,不要被挫折打败而一蹶不振。

庄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详的,他一再提及“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视生若死,视死如生。变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戏剧中的最后一幕。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来自无,复归于无,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庄子鼓盆而歌故事简述 第5张
  

庄子的话看起来比较荒唐,很难被人理解。但是,将他的思想与我们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它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看见自己内心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乐生,做到让亲人幸福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庄子为什么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呢?因为他参透了生死,明白了自然规律,真正达到了乐生的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标签: 鼓盆 简述 庄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meigu.com/qg/shenghuochangshi/exd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