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美谷 >

情感 >阅读 >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含义是在草原上送别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1

全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三四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
  

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最后二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2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其诗作通俗易懂,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因编辑于唐穆宗长庆年间,遂以年号为诗集名。

文学常识

1、赋得体:古人作诗如借前人固定词句为题作诗,则诗题前一般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人学习作诗、文人聚会分题作诗以及科举考试命题作诗的常见方式,这种诗体称为“赋得体”。如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2、流水对:《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对仗结构被称为流水对。流水对是近体诗对仗要求中的一种,是指对仗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简单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顺序。典型的流水对是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一句话分两半来说。如:

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含义 第2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当时白居易十六岁。此诗是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按当时考试的规定,凡是已经限定内容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其作法与咏物诗类似。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这一年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准备考试的士子都要拜谒名士为自己延誉,于是白居易也以诗作投献给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见他太年轻,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但打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感叹说:“能作出这样的诗,住在哪里都很容易了。”白居易由此成名。

标签: 赋得 草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meigu.com/qg/yuedu/w18g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