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美谷 >

情感 >学习 >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

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是荆浩。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1

中国水墨画是由谁创造的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叫水墨画,它的创始人是冯健一.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是 北方水墨画代表人物风格

中国的水墨画由唐代诗人王维所创。

是 唐代王维创造的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
  

北方山水画派的特点是什么

北方山水画派的特点 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兀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区别。

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关仝是荆浩的弟子,他画山水常常表现出陕甘一带山川的特点。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的`在意境上甚至超过了荆浩。有了自己的一套风格,被称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很纯朴,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喜欢描绘秋高气爽的山林,身居山中的村人和隐士的生活,画面细致微妙,非常逼真,像身临其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北宋人将他与李成、范宽并列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响。关仝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2

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是荆浩。

荆浩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孟州(今河南济源)人。大概生活在公元870—940年间。荆浩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

唐末之时,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天下大乱。荆浩不出来作官,隐居在太行山中一个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种几亩山田糊口。他每天在山中写生,画了数万本之多的素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磨砺,荆浩成为一代山水画大师。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 第2张
  

扩展资料:

荆浩是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十分重视在山水画创作中对“真”的'思考和运用。

他提出了“六要”、“图真”、“四品”、“二病”等理论要点,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通过对太行山博大雄浑气质特点的领悟,创作出许多类似《匡庐图》这样的大山大水,从而开辟出全景式构图和写真式技法,实现了与《笔法记》所推崇的“真”在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的统一。荆浩开创的写实绘画风格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3

荆浩——北方山水画派创始人

在净影峡谷的一处绝壁之上,有一幅天然形成的山水画,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诸多元素全都蕴含其中,鬼斧神工,妙笔天成。传说,这里就是荆浩师法自然,创立中国山水画的地方。

中国水墨山水画兴起于中唐。发展到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地形成南、北两派。北派之祖是荆浩,南派之祖为董源。他们分别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为蓝本,各自创造出美妙动人的艺术境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北派刚劲挺拔,雄伟峻厚,以壮美取胜;南派则柔和平淡,温润清丽,以优美见长。

荆浩是唐以前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荆浩画风之源,首先在于北方大自然的陶冶,巍巍太行山乃是其天然粉本。从艺术表现手法考察,他主要接受了王维、张璪的影响,同时兼取吴道子、项容之长,创造出有笔有墨、峻厚雄伟的壮美之境,阳刚之气,令人触目,更令人赞叹。

由于荆浩常年隐居山林,一方面潜心向佛,一方面临摹自然之山水。好山好水原本也是极有灵性的物件,长时间的实景临摹,让他悟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技法,形成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全新艺术风格。

荆浩隐居于太行洪谷的净影寺中,悉心山水绘画艺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又名《山水诀》)。他的弟子关仝的山水画成就更有青胜于蓝之誉,史称“荆关山水”。“荆关山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画体系的完全独立与艺术成熟,荆浩因此被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然而,荆浩隐居作画之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自北宋以来,一直说法不一,至今无人辩证,使之成为古代绘画史上一个千年悬案。

从只言片语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河南济源的家乡来到开封,得退休宰相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地方小吏。在开封做官期间,荆浩并不安心政务,而是依旧痴迷于绘画,所以,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这让年轻的荆浩颇感失望。

裴休当时已经退隐,在开封双林禅院居住,他看到自己这位小老乡并不安心官场,而且干得也不开心,干脆邀请他到寺中小住。裴休看到荆浩的绘画技艺非凡,就让荆浩干脆辞去官职,专门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所有壁画。

荆浩欣然同意,积极而又非常虔诚地投入到双林院壁画的创作之中。一年之后,双林院壁画创作完成,得到了当时佛教界和绘画界的很高赞誉。

和寺院的`暮鼓晨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时的中原大地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荆浩居住的禅院内虽然还有片刻的安宁,但寺外早已经刀枪林立了。

不久,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和刀枪剑戟的撞击声终于越过了高高的围墙,传进了寺院的僧房之中,荆浩这才大吃一惊,萌生了到深山之中躲避战乱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里去隐居避难呢?荆浩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北部的太行山,想起了太行山中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净影寺。

北方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 第3张
  

由于长期居住在双林禅院中,此时的荆浩已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够保佑自己的,而此时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正是晋豫两省影响最大的寺院,且寺院处在大山深处,一般的乱军是不会到那里去的。

于是,荆浩离开了黄河南岸的开封府,唤舟渡河之后,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观景,采风,经过许多艰辛,他来到了太行深处的净影寺。

净影寺所在地众山高耸,绝壁环绕,悬崖覆盖,密林掩映,既险峻又隐蔽。寺庙镶嵌在悬崖下面的山谷里,不知底细的人根本不知道此处会有寺庙。这道峡谷风光秀丽,安详静谧,俨然一片世外桃源。这里令人陶醉之处,不仅在于它天然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于它有规律的时序变换魅力。一年中,随着季节,景物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春日林木翠绿,烟雾笼罩,近山青葱,远山淡蓝;夏天树叶蔽日,莺燕鸣唱,山花竞放,草丛茂密;秋季天高云淡,满目棕黄,稼禾飘香,山色分明;隆冬瑞雪飘零,银装素裹,悬崖峭壁,冰柱林立。在每一天中,晨曦初露,群山朦胧,东方渐白,霞光放射;午时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生机盎然,景象万千;暮色苍茫,日近西山,晚霞绚丽,夕阳无限;夜幕降临,万籁俱寂。

逢雨天地一色,青翠愈透,雨珠如绳,雨声似琴;遇风林涛怒号,波涌浪卷,如诉如泣,荡人心魄;放晴则云开天蓝,风和日丽,天地和谐,人景相容。

荆浩陶醉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笔墨纸砚,身背画夹画板,在峰巅峡谷之间穿梭观摩,常常被奇石怪峰、高山瀑布、石缝涌泉、崖畔溶洞吸引打动。灵感来临之际,他便对景描摹,写生作画,一气呵成,佳作连连。

荆浩曾经在他的《笔法记》中记载了在太行洪谷之中写生的情形: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引人入胜,古松“挂岸盘溪”,山崖“披苔裂石”。使他兴奋惊异,忍不住每日携带纸笔,置身其中,尽情地描摹写生,达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荆浩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师法造化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对太行山水的感情太深厚,荆浩的山水画无一不透露出对太行山、水、松、石的形象刻画。宋代米蒂评价荆浩“善为云中山,四面皆峻厚。”画中山石树木“干、劲、硬、苍”。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欣赏荆浩《楚山晚秋图》时也有这样的评价:“知其未尝不学古,而亦未尝不学好”这两句话说明荆浩的成就,是由于学习传统,同时更是由于师法自然,将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画,才有了不凡的成就,才擎起了北方山水画派的大旗。

纵观荆浩的一生和他的艺术成就,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只要略懂国画山水,都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今天,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大享受,就是沉醉于净影峡谷之中,面对如画的山水,回味荆浩当年的激情和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并且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来保护好净影峡谷,保护好这片中国山水画诞生的地方。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meigu.com/qg/xuexi/kq87g.html